SALES AND SERVICES
摘要 该研究入选199例血糖控制不佳(HbA1c7.5%~11%)的T2DM患者,随机接受吡格列酮(<45 mg/d)或二甲双胍(<850 mg,tid)治疗52周,评估两种药物的代谢控制作用。 结果显示,第52周时两组患者的平均HbA1c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4%和1.5%)。与二甲双胍组相比,吡格列酮组患者的FPG降幅更大(45.0mg/dl vs.39.6 mg/dl,P=0.016);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显著...
了解更多DeFronzo教授简介:Defronzo教授Ralph A. Defronzo现任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Audie L. Murphy Memorial Veterans Affairs 医院及健康科学中心糖尿病分部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T2DM发病机制及治疗、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胰岛素抵抗综合症及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和治疗,利用正糖胰岛素钳夹技术、放射性同位素、肢体导管技术等方法鉴定了T2DM胰岛素抵抗的分子化学机制。...
了解更多DeFronzo教授简介:Defronzo教授Ralph A. Defronzo现任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Audie L. Murphy Memorial Veterans Affairs 医院及健康科学中心糖尿病分部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T2DM发病机制及治疗、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胰岛素抵抗综合症及糖尿病肾病的病因和治疗,利用正糖胰岛素钳夹技术、放射性同位素、肢体导管技术等方法鉴定了T2DM胰岛素抵抗的分子化学机制。...
了解更多在CDS2013“胰岛素抵抗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光伟教授主持并作专题发言,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邹大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鑫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余学锋亦分别发表专题演讲。 中国人胰岛素抵抗比西方人轻吗? 邹大进教授指出,与西方人比较,尽管中国人体型偏瘦,总体体重指数(BMI)较低,但...
了解更多吡格列酮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血糖控制、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其能通过改善肝脏及外周(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一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能使HbA1c降低1.5%。与更常被处方应用的磺脲类药物相比,吡格列酮控制2型糖尿病的作用更具持续性;与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相比,其初始治...
了解更多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3年会上报告的一项为期2年的随机试验证实,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即接受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及艾塞那肽三联治疗,优于指南推荐的二甲双胍、磺酰脲类及基础胰岛素序贯添加治疗。 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的Muhammad A. Abdul-Ghani博士报告称,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相比,三联治疗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
了解更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是现今常用的五大类抗高血压药物,这些药物单独使用时在临床降压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单药降压的幅度往往不够,患者血压达标率较低。提高高血压治疗达标率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联合治疗,尤其是使用单片复方制剂。...
了解更多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血压≥140/90mmHg,1 mmHg=0.133 kPa)患病率为18.8%,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知道患有高血压者的治疗率为81.8%,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控制率为24.4%[1]。与1991年第三次全国高血压调查相比,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升高(+6.9%),知晓率略有上升(+3.6%),高血压患者治疗率也明显升高(+36.3%)...
了解更多